顯示具有 丘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丘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12-18

縱慾的自由意志!?


Sabine Timoteo

  落座於金馬影展播映此片的三小時期間,我完完全全感受到了那種被人施暴的憤怒。我想,電影是有一點點成功的!

  影片一開始的強暴戲就潑灑了寫實主義之諸種擬真(包括沒有配樂),試圖更進一步地迫使觀眾親身感受(設想)其中的被害或加害情境,但力道過重--失敗了!如工作上的衝突根本不應存在,這場戲的確爆發力十足,但它反而削弱了觀眾本應對男主角懷有的惻隱(只讓人覺得男主角非但於情慾有無法澆熄的暴戾,連最基本的情緒都大有問題)(尤其是導演如今就是要拍一個連續強暴犯的故事.著實讓人搞不懂何來動機之需)。

紐約浮世繪到底畫出了什麼?


  紐約、戲劇、疾病、死亡、意識流、存在主義…,為什麼Kaufman要複製一齣【推銷員之死】?甚至還明目張膽地擺放了一段年輕版的【推銷員之死】在劇中,是崇拜?致敬?妒忌?不甘?

2009-12-16

來自1Q84 的【Louis Armstrong Plays W. C.Handy】



路易斯(Louis Armstrong)的小號和歌聲當然沒話說,非常棒,不過如果讓我發表意見的話,在這裡你非用心聽不可的,還是巴尼畢葛德(Barney Bigard)吹的單簧管喏。

2009-12-14

後搖都凹了!2009年終榜!


1.the alps / III


2.the appleseed cast / sagarmatha

誠品2009 TOP100 DVD榜



    金融海嘯持續浪打全球經濟的2009年,【巴菲特報告】聚焦於次級房貸與消費態度的矯正,進而省思美國經濟的歷史行跡;謹記國共內戰60年的【目送一九四九】則是對於時代傷痕的撫慰與關懷。【一八九五】、【母親】與【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甚至以超脫國族、文化價值的生死論述,創造出了最為濃郁、深沉的親情詩篇。

2009-01-10

音樂生活,藝術視野。




  Michael Nyman那如若被急凍於冰山的音符,自電影《9歌》坍塌而下時,那一幕幕性愛的追憶更令人感到揪心…引起影評一片譁然的《9歌》,以貼近生活的側錄,將9首歌曲標示為愛情的記憶點,寫實得近乎血腥,卻也是愛情最常見的模樣。《曾經‧愛是唯一》則以更純綷的音樂靈犀,展示愛情裡的吉光片羽,雖然愛情的火光短暫,卻真誠溫暖。同屬愛情體裁的還有《巴黎小情歌》的法式歌舞奇想,甚至還有《瓦力》、《五尾狐》的兩小無猜,在在都顯示著新式愛情片的多元開展,《瓦力》是皮克斯與迪士尼攜手合作的環保鉅片,卻以細膩的單純情感貫穿全劇,更加令人悵然與惋惜。而《五尾狐》更是值得推薦的清新佳作,導演李成疆在動畫界素有韓國宮崎駿之名,致力從事兒童育樂的導演,藉由《五尾狐》重新演繹鄉野傳說以承續文化傳統,卻意外地滲透了幾許村上春樹式的超現實幻境,劇情跨越種族、性別,搬演動人、真摯的友誼,是滿佈想像力的精采作品。


  《里斯本的故事》、《琳達!琳達!》則剛剛好可以對照著欣賞,《里》片由歷史、天命融進城市骨裡的樂音,細膩、溫柔卻又震顫人心,叫人看得瞠目結舌、啞口無言,原來,這就是音樂!而青春、熱血卻剛毅無比的女力樂團,也過癮地讓我們重新再做一次夢,其實電影就是青春就是夢,而音樂總是可以輕易地跨越種種深溝鴻渠,滲進我們滿滿的感動之中…


  另外還有兩部同樣醒目的法國片《茉莉人生》、《雜貨店老闆的兒子》,都是以個人成長史輕輕地講述自身對於土地、家國的認同,前者改編自伊朗漫畫家莎塔碧的同名作品,以幾乎一模一樣的畫風搬上螢幕,運用簡潔的黑白線條,減輕那種族歷史曾經施加的不可承受之重;後者則以風光明媚的田野美景,慢慢烘培專屬於鄉間的濃郁人情味,簡單的故事情節中,深藏了最豐厚的人文景觀。然而同樣擁有沉重家國包袱的人,莫過於十四世達賴了,《達賴十問》除了清楚地整理了西藏近代史,更以人民、土地、政治等角度理解達賴到底是怎麼樣的一位領袖,甚至是怎麼樣的一個人,片中達賴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述反對暴力的立場,堅定地信仰真理,震撼而動人!《教宗的洗手間》更是一部完全意在言外的宗教片,劇情荒謬、天真,甚至連一點點的宗教哲理都未曾提及,卻經由小人物之間的日常生活,激發關於資本、父權、慾望等議題最深刻的反思。


  《莫內和他的朋友們》、《NARA: 跟著奈良美智去旅行》、《CONTROL》、《情慾克林姆》等片則不約而同地以藝術家的個性、私生活為主軸,採集各式樣的生活切片,試圖追溯藝術成型前的初始樣貌。《CONTROL》以黑白畫面制約失控的情節,導演銳利、細膩的視角,將藝術家的生活凝結成一幀幀前、中、後景都滿溢情感的藝術品;《情慾克林姆》更是將文本一再地破壞、重組,只留輪廓,創作出如克林姆作品般的耀眼藝術。


  《明日的記憶》、《潛水鐘與蝴蝶》一外一內地細究著病症為人類帶來的苦痛,卻也殊途同歸地清晰描繪出生命的堅韌。正如今年異軍突起的《飛行少年》,揭露了所謂非(常)行(為)孩童的命運與處境。這個世界上確實有太多值得我們注意的角落,但我們就是被其他嘈雜給蒙蔽而自然地忽略了,這次導演黃嘉俊向人們展示了一個佈滿強勁野草的幽暗角落,那裡或許充滿傷痕與不堪,但同時也滿溢著無比真實的生命力。就像《海角七號》裡的洪主席、茂伯、水蛙…這些真實無比的市井小民,在螢幕上複製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同時也追逐著我們的夢,這樣集體、真切的得意與失落,非但拉近了藝術與商業的距離,更為台灣帶來了最寬闊的理解、最熱血的生命力!

2008-12-11

2008十大DVD。就是好看榜

1.荷頓奇遇記(Horton Hears a Who)


2.五尾狐(Yobi, the Five Tailed Fox)


3.曾經.愛是唯一(Once)


4.黑金企業(There will Be Blood)


5.達賴喇嘛十問(10 Questions for the Dalai Lama)


6.一路玩到掛(The Bucket List)


7.頭彩冤家(What Happen in Vegas)


8.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


9.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


10.鋼鐵人(Iron Man)


特別推薦:
海角七號(Cape No.7)

2008-12-07

爵士吧!搖滾。2008年終榜

1 Memory Drawings / The Drift


2 Celebrating Life / Borko


3 Ceiling Sky / The Drift


4 Fleet Foxes / Fleet Foxes


5 Microcastle / Deerhunter


6 Anytown Graffiti / Pela


7 End Titles: Stories for Film (Limited Edition Remix) / Unkle


8 The Age of the Understatement / The Last Shadow Puppets


9 Vampire Weekend / Vampire Weekend


10 Little Joy / Little Joy

2008-11-29

2008-11-27

來自冰島的融冰暖陽 Borko



Dntel 的頑皮實驗、Múm的懷舊、優雅、Royksopp 的流暢旋律、Epic45般毫無壓力的easy listening、The Drift 的破格爵士、Sigur Rós 的細膩與大器…


輕易混合上述元素,並集其大成的Borko是冰島多才器樂家Björn Kristiansson的電子實驗企劃,Björn除了同時為電影、劇場譜寫配樂外,也在冰島的雷克雅維克學校教授音樂相關課程,於01年甫出道即被譽為具有Múm般懷舊的混音聲效與電子質地。

以電子旋律營造極地氛圍,再以管弦樂聲響創造出極富影像魅力的Celebrating Life,不同於Sigur Rós蒼涼壯闊的北國景致;Borko其實是極地裡融冰的暖陽,尤其是混入了爵士小喇叭的激昂線條,直教人善感、卻又帶著微笑,專輯中Bass的落點都極為巧妙,有像是轉場般的謝幕,更有直接刺激感官的迫近搧情,甚至連樂器間的銜接都展現著古典樂般的嚴謹結構。

此張專輯Björn找來十多名各式樂手助陣,製作期更長達六年,最後終於揉打出靈巧無比的電子聲響,並兼顧了實體樂器飆奏的新式後搖,專輯於08年愚人節發行後,便席捲後搖、獨立搖滾、實驗電子等音樂圈,好評如潮,更以首張專輯就拿下AMG 4星帶勾的殊榮!


*試聽Borko>>>check

2008-11-21

最最優雅的後搖滾 最最爆裂的古典樂 Rachel's


1.Handwriting / 95
Rachel’s的首張專輯,更是真正融合了古典元素的另類搖滾樂團,Post-Rock式編曲加上16人大樂隊的古典配置,創造出了Rachel’s特有的Fusion 曲式。專輯中除了向墨西哥女畫家Frida Kahlo致敬的同名樂曲外,更節錄了聶魯達與西班牙詩人Rafael Alberti的作品,整張專輯散放著微妙的拉丁氣息,更有些Milonga的味道,令人驚喜!!!
*amazon試聽>>check


2.Music for Egon Schiele / 96
Rachel’s的第二章專輯,是一張向表現主義畫家Egon Schiele致敬的專輯,也是現代芭蕾舞劇的配樂;內容講述席勒短暫且自我的一生。Rachel’s的配樂非但出色、到位,更因細膩的氣氛營造,而底定了樂團風格。有別於首張專輯的浩大聲勢,此次僅由鋼琴、中提琴、大提琴演出,簡單卻充滿了情緒張力,優雅又暴烈,中提琴與大提琴在鋼琴單音的空洞間糾纏、泣訴,彷若藝術即是人生最具價值的困苦。
*amazon試聽>>check


3.The Sea and the Bells / 96
終於搖滾的第三張專輯,雖然動用了17人編制的樂團,卻整理出迄今最具搖滾性格的線條,他們開始整理各式聲響,將樂器配置編派成搖滾樂團的簡潔塊狀,不再一味地撞擊器樂聲線,除了一貫的氣氛營造外,此次專輯更多了些空間感,以Rachel’s的游離性格正式向聶魯達致敬。
*amazon試聽>>check


4.Selenography / 99
Rachel’s至今最成熟、亦是評價最高的一張專輯!擺脫了先前大提琴及中提琴凌駕於鋼琴之上的編曲配置,完美的十人樂團,獻祭了室內樂的優雅格局、實驗電子的冷調節拍,更齊備了搖滾樂的飽滿聲響與悅耳動聽的美妙旋律!整張作品一氣喝成,卻擁有極具時間、空間感的豐富層次,完全是簡單、耐聽的經典示範。
*amazon試聽>>check


5.Full on Night / 00 (Rachel's / Matmos)
這是Rachel’s與Matmos攜手的一次遠行,讓我們明白了Rachel’s的骨子裡到底是個實驗狂,經由兩個長達十多分鐘的track交互解構、作用,以無聲的窒息、壓迫感突顯噪音的暢快,試圖探究聲響與旋律之間的關係,然而在這30分鐘的幅員之內,他們到底到達了什麼地方?也許幽黯、也許奧秘,也許他們已然看見了音樂的本質…
*amazon試聽>>check


6.Systems/Layers / 03
Rachel’s此次帶來了紐約的冬日孤寂,專輯內的曲目以一支紐約舞團的八位舞者為主體,以環境聲響、人聲、搭配招牌弦樂、琴音,完整地呈現出屬於紐約的一日風景,那裡有靜謐、有哀傷、有沉重的腦袋、有極易忽略的生活瑣事,更有如流水般汨汨流逝的優雅時間…值得一提的是此次Rachel’s破格地請來師妹Shannon Wright為Last Things Last一曲獻唱,再次實驗著他們對於旋律的多重想像。Rachel’s最具畫面感的冬日專輯,靜靜慢慢地反覆撥放之間,你將會感受到Rachel’s釋放的溫暖。
*amazon試聽>>check

2008-07-14

一種叫Pela的鄉愁



他們準確地描繪出了熱情的形狀
奇妙的口音/雜亂無章的歌詞/卻充滿了濃厚的生命力…

Pela總在嚐試接近--那些清除了所有地緣政治的喧嘩之後的生活故事
探究語言與音樂有沒有可能回覆成原本單純的感受與情感共鳴
於是他們哼唱著所有疼痛和美好的可能性…

來自紐約布魯克林的新新搖滾團體
由雙吉他、貝斯以及鼓手組成的4人團體
為了追求夢想在各國的地鐵走唱
在各式小酒館打工
在時代廣場擺地攤賣領帶
做過婚禮樂手
甚至是木工

除了維持生計
更蘊含著Pela體驗生活的決心與對音樂的執著、毅力
成員們不但各自鑽研多項樂器
更同時學習爵士樂理
2004至今的幾個年頭
他們更是瘋狂地走唱了大半個歐洲
甚至為了體驗不同的生活與學習語言
而在非洲住了一陣

新專輯Anytown Graffiti
則是微觀地藉由每一個音符、每一句詞、每一首歌
拼湊出Pela心中惦念的城鎮風景:
那些日常生活中殘破的愛、魯莽的希望、混亂、歡愉、隔閡、上癮與無感、失去與獲得、以及那些大城市中的苦痛和他們對小鎮凝望的片刻


充滿混亂與錯置的歌詞

1.Waiting On The Stairs
魔幻寫實地鋪述著”跳進婚戒”等情節的瘋狂情歌/激昂的節奏與蒼勁的嗓音交織而成的奇幻曲式/女生該聽/男生更要好好臨摹一番!
2.Lost To The Lonesome
則展演著Fight club式的憤怒與寂寞
3.Drop Me Off
是一首具有強烈電影感的關懷歌曲/濃濃哀愁、深遠祝福/敘述著一則我們可以決定結局的故事…
4.The Trouble With River Cities
破碎的片段:關於生活也關於紐約/一如整張專輯/傾訴著Pela的無奈與鄉愁
5.Cavalry
奇怪的記敘文體、立場模糊的戰爭/反戰歌曲/由此得以揣測Pela對於舊文化的觀察與解析
6.Song Writes Itself
關於創作的後設/更是對於創作中那些困頓的寫真/把自己放到立場的更後方/讓歌曲自行創作自己
The songs write themselves like little bombs they just blow up friendly fire that shoots itself.
7.Your Desert's Not A Desert At All
詩般的譬喻/疏通著微妙的困境
8.Tenement Teeth
荒唐無理的用字/卻展現著對愛與土地的哲學式思考
9.Rooftops - (Moth Song Outro)
專屬於Pela的奇想/展示現代人內裡的抗爭
10.Anytown Graffiti
聖歌式的合聲開場/一段關於回憶、眷戀的喃喃低語/你可以從這首歌中看到Pela如何以那異質的溫暖包覆著生活、包覆著我們
11.7th and 17 th
環境電子般的聲響/孩童們嬉鬧的說笑聲緩慢靜謐地淡入淡出/ 接著我們會開始意識到自己現在的生活/自此/Pela對於每一雙耳朵都不再只是過客…

Pela持續寫著唱著紐約到加州的任何一個城鎮
但在那些城鎮之間
我們看得到自己生活的樣貌
因為Pela堅持胼手胝足地行走於這條音樂公路
於是我們知道Pela是今後我們可以依賴的一雙堅實臂膀

Pela - Anytown Graffiti / Waiting On The Stairs (live)

2008-06-24

四百擊 (Francois Truffaut ,1932-1984)


(電影四百擊舊/新版海報)


四百擊,其實是法國的一句諺語,意思是頑皮的小孩要挨打四百下,才能消災除魔,變回健康、乖巧的孩子。在電影中,楚浮帶我們跑過挫折、迷惘,跑過了夢幻、天真,跑向不可知的未來。『四百擊』的終點、盧貝松的『BIG BLUE』,說明了海是法國人最最寫實的魔幻,它時而美麗時而可怕,未知卻也充滿了希望…


  『四百擊』身為兒童電影的始祖,當中自然齊備了各式家庭衝突與生活困境,但『四百擊』之所以成為定義新浪潮的代表作品,絕非單因劇本體材,而是電影風格化的開創。

  楚浮在導『四百擊』之前是法國『電影筆記』的凶狠影評,對影評的概念則師承自與楚浮形同父子的巴贊所倡導的【作者論】,楚浮的電影首重熱情的轉換,他認為拍電影當下的熱情,能轉換成電影中永恆不滅的精確氛圍,於是在我們看著安瑞偷牛奶的時候,同時感到了無比的溫暖與無助,甚至是結局三式鏡位的長鏡頭背影,與那一記撼人的回眸,除了快速地釋放情緒外,更讓我們見識了開放式結局的高級示範,楚浮精密準確的電影語言非但解放了安瑞,解放了電影,更匯整了不同世代觀眾們的生活經驗。

  『四百擊』不僅引流了新浪潮,更創造了以安端達諾延續了二十年的系列電影。(年代表中反紅的五部)除了男主角尚皮耶李奧的成長、劇中角色安瑞的生命歷程,此系列更可得見楚浮於創作的轉變以及對於*【作者論】的堅持。

  楚浮的電影乍看之下既寫實又傳統,敘事極度平穩流暢,實在很難說是風格化的開拓者,但即是因為楚浮的電影寫實地異常細膩,滿溢著生命力;傳統的戲劇張力中又囊括了極為豐富的情感與視角,更不同於高達一派的說教(辨證),除了親切易懂外,力求保持真誠的楚浮,更使得自己的影片散發著一種獨特的超時性,甚至可以說是奇妙並持續的時尚感。

  法國新浪潮一直被譽為電影史上最為重要的黃金時代,自1958年起,同樣出身於『電影筆記』的高達 (Jean - Luc Godard)、夏布洛(Claude Chabrol)、侯麥 (Eric Rohmer)、希維特(Jacques Rivette),開始釋放、扭轉欣賞電影的方式與角度,讓電影開始像詩一般地具有歧義性,進而擴大、加深了今日藝術電影的可能與型態(諸如楚浮的類型寫實、高達的辨證、侯麥的角色文學、夏布洛的複雜人性)。

  而定義新浪潮的楚浮最後也標示了新浪潮的終止,1984年執導了25部影片的楚浮因急性腦癌逝世,得年52歲(也有說法指新浪潮至六零年代中期既以消逝,但事實上侯麥於1963年退下電影筆記的總編職務後,才揚名國際!),其後雖然引發了德國新電影、好萊塢獨立電影、甚至是日本、台灣等亞洲電影的新思維創作風潮,但高達、夏布洛皆已鮮少出片,持續創作的侯麥則延續一貫的文學腔調,再難於國際影壇大放光采。

*作者論 : 導演即作家,應該以個人一慣的風格、手法表達一種統一的藝術觀。

楚浮作品年代表

1955【訪客】Une Visite
1957【頑皮鬼】Les Mistons 
1958【洪水的故事】Une Histoire d’Eau
1959【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
1960【槍殺鋼琴師】Tirez sur le Pianiste
1961【夏日之戀】Jules et Jim
1962【安端與柯萊特】Antoine et Colette
1964【華氏四五一度】Fahrenheit 451
1964【軟玉溫香】La Peau Douce
1967【黑衣新娘】La Mariee etait en Noir
1968【偷吻】Baisers Voles
1969【騙婚記】La Sirene du Mississippi
1969【野孩子】L’Enfant Sauvage
1970【婚姻生活】Domicile Conjugal
1971【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Les Deux Anglaisies et le Continent
1972【美女與我】Une Belle Fille Comme Moi
1973【日以作夜】La Nuit Americaine
1975【巫山雲】L’Histoire d’Adele H.
1976【零用錢】L’Argent de Poche
1977【愛女人的男人】L’Homme qui Aimait les Femmes
1978【綠屋】La Chambre Verte
1979【消逝的愛】L’Amour en Fuite
1980【最後的地下鐵】Le Dernier Metro
1981【鄰家女】La Femme d’a Cote
1983【激烈的週日】Vivement Dimanche!

2008-05-13

It’s a strange world, isn’t it?


(大衛林區與穆荷蘭大道演員合影)

風格化大導的拍法有兩種類型
一是簡單劇本複雜拍 如:王家衛
一是複雜劇本簡單拍 如:阿莫多瓦

大衛林區呢?!
就是那位複雜劇本複雜拍的要命大導
以象人、雙峰、藍絲絨聞名世界影壇的DL
作品迷離、奇幻更充滿了不可解的意外

看過大衛林區影片的觀眾
必定對於其影像風格之懸疑、詭譎、神秘、鮮豔印象深刻
但大家一定不相信
這位美國大導執導的電影迄今不過十來部
綜觀所有世界大導的性別定位、身家背景
你都不難想像大衛柯能堡、葛斯范桑、阿莫多瓦何以拍出一部又一部
既巔覆又叫人瞠目結舌的叛逆作品
但大衛林區的偏執成因
可能真的算是難得一見了
據DL所描述的成長狀況
就是一個極其和樂的標準美式家庭
家境小康、父母慈愛、兄友弟恭
連求學、就業過程都順利地令人難以置信
於是DL的心理對於這樣簡單的人生滿懷狐疑
甚至對如此的安逸恐懼了起來

於是你看見DL的片子
充滿了戲劇性、甚至是不可解的離奇事故
然而關於未知的恐懼其實也算不上什麼獨到的文本思考
DL賦予這些文本真正生命的部份是其中的影射、分歧
以及反轉再反轉的夢境設定
說是夢境
其實只是DL對於這些事件的不確定
正如他對於安逸的恐懼
事實上DL到今天可能都還未碰過他所設定的任何一種意外情境
於是他當然不可能拍出篤定的態勢

綜觀上述種種因素
使得DL的電影成為艱澀難解的代名詞
除了充滿影射的元素與題材
電影的銜接方式更造就了
DL的電影得以無限上綱解讀的獨特情形

當初穆荷蘭大道在美首映後
即有媒體稱此片為”100個人看完後會有100種解讀”的奇片
片中除了權勢、名利、人性、情愛的翻攪以及隨伺埋伏的突發事件之外
更以模糊的時空背景抽離了真假虛實之間的邏輯關係
但DL真正厲害的並不是僅單單混淆那些情節
而是以更神秘、精巧的邏輯使得渾沌、不相干的各式情節皆可隨意拼湊指涉成另外一種模樣

DL不喜歡看結局
也不喜歡拍結局
光是如此偏執地捍衛想像力
就足以讓人明白他何以成為當代大導之冠

喜歡大衛林區嗎
去參加他的會員俱樂部吧(davidlynch.com)
他會以一貫的奇怪與認真跟你聊天喔


大衛林區作品年表
1966 Six Figures Getting Sick
1968 The Alphabet
1970 The Grandmother
1977 橡皮頭 Eraserhead
1980 象人 The Elephant Man
1984 沙丘魔堡 Dune
1986 藍絲绒 Blue Velvet
1988 "Français vus par, Les" 迷你影集
1990 双峰 Twin Peaks[TV-Series 1990-1991]
1990 我心狂野 Wild at Heart
1992 双峰[電影版] 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
1996 盧米埃和他的夥伴們 Lumière et compagnie
1997 驚狂 Lost Highway
1999 史崔特先生的故事 The Straight Story
2001 穆荷蘭大道 Mulholland Drive
2002 大衛林區短片集 The Short Films of David Lynch(video)
2002 Darkened Room
2002 Rabbits
2002 啞巴樂園 Dumbland
2006 內陸帝國 Inland Empire
2007 浮光掠影 To Each His Cinema

大衛柯能堡的卡夫卡情結


(電影"童魘"海報)

大衛柯能堡與葛斯范桑兩大加國導演
對於文本的轉化都具有極為風格化的視角
而DC後期的政治性別主題
更是精采地顯示了轉化主旨的超強功力

多數人對於DC的印象都離不開「變蠅人」式的感官挑釁與道德解放
以致每當DC有新作問世
總是會有兩種反應爭執不休

一是熱愛DC式風格的信眾們
在看到「蝴蝶君」、「暴力效應」、「童魘」時
總會忍不住大大地打起呵欠
慨歎DC變了

另一種則是被DC一拳揍醒的衛道人士
雖然這類人口中仍會不停咒罵DC的道德淪喪
卻也是看完DC電影後受惠最多的一群人

其實要討論DC
先要明白他所關心的主題”變異”
(白話一點就是”身為怪胎的恐懼”或是”如何以怪胎定位自處”)
無論DC的恐怖片有多B級
電影氛圍有多麼令人不安
對DC而言
那不過是表現主題的形式

從shivers到暴力效應
DC為我們展示了物種、形體、行為、記憶、意識、心理、人格…等等的變異
從中搜尋頹靡的亢奮、開展疲憊的感官
激起能夠碰觸邊緣的思考

雖然DC的影片常籠罩著一股卡夫卡式的迷霧
但DC的卡夫卡不過是個橋樑、動機
除卻了宿命性的迴旋
延展出各式超越形體的異變

如令最多DC影迷詬病的「蝴蝶君」
既是由形體異變轉而深入心理及情感的異化、交纏

震驚坎城的「超速性追緝」、「X接觸」則藉著生物與非生物的觸碰與智慧
探討行為、意識的幅度及其混亂

暴力效應與雙生兄弟則有著內外的翻轉、認同…等等的人格轉換情節

童魘則以實體(蜘蛛、家的硬體輻射)對位、回溯
試圖探究記憶與情感脈絡的交互影響及其錯置

從風格化的恐怖類型片到近年的政治性別深入鑽探
途中經歷了各式生物客體化/非生物母體化的種種迷亂
一路以來DC就像是個迷途困惑的青少年般
游離於各式極端感官的耽溺之中
接著也正因他的勇敢追尋
不甘於傳統性向定位的反動
我們才得以面見諸多向內深鑿的不凡作品

DC式的肉身禁錮寓言
是反禮教的怒吼
更是性靈超脫前的大崩毀
有機會的話
試試一口氣多看幾部DC的片吧
那個世界的龐雜不亞於卡夫卡
掙扎的流轉更可媲美普魯斯特
我相信已屆65高齡的DC還會再帶給我們驚人的視界
一起期待吧


大衛柯能堡作品年表
1975 Shivers
1977 Crimes of the Future Rabid
1979 Fast Company
1979 嬰靈 The Brood
1981 掃描者大對決 Scanners
1983 再死一次 The Dead Zone
1983 錄影帶謀殺案 Videodrome
1986 變蠅人 The Fly
1988 雙生兄弟 Dead Ringers
1991 裸體午餐 Naked Lunch
1993 蝴蝶君 M. BUTTERFLY
1996 超速性追緝 Crash
1999 X接觸─來自異世界 eXistenZ
2002 童魘 Spider
2005 暴力效應 A History Of Violence

2007-12-04

2007年終榜第一發!!

丘丘的年終top10


The Kissaway Trail
 The Kissaway Trail


All That to the Wall
 The Narrator



Ganging Up on the Sun
 Guster



Ma Fleur
 The Cinematic Orchestra



Trompe - L'Oeil
 Malajube



Tanz Walzer
 Quruli



Release the Stars
 Rufus Wainwright



Two Shoes
 The Cat Empire



Oi Va Voi
 Oi Va Voi



Calling the World
 
Rooney



特別推薦:

The Tellers
 
The Tellers



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全集 (2CD)
 
歐陽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