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bine Timoteo
落座於金馬影展播映此片的三小時期間,我完完全全感受到了那種被人施暴的憤怒。我想,電影是有一點點成功的!
影片一開始的強暴戲就潑灑了寫實主義之諸種擬真(包括沒有配樂),試圖更進一步地迫使觀眾親身感受(設想)其中的被害或加害情境,但力道過重--失敗了!如工作上的衝突根本不應存在,這場戲的確爆發力十足,但它反而削弱了觀眾本應對男主角懷有的惻隱(只讓人覺得男主角非但於情慾有無法澆熄的暴戾,連最基本的情緒都大有問題)(尤其是導演如今就是要拍一個連續強暴犯的故事.著實讓人搞不懂何來動機之需)。
再回到強暴戲,未免也拍得太沉太不安了(鏡頭那麼晃.是在搭船嗎),這場戲中的兩位角色確實都該有不安的情緒,但節奏如此緩慢飄忽,很難不讓人有男主角在等人來抓他以延續劇情發展之感(看得出導演或男主角有意表現其惻隱之善,但那與該場戲之不安、慌亂相悖,亂得一蹋糊塗)。關於節奏緩慢一事,我還真覺得導演差勁!沉重的戲一直拖連拉戴不止(男女主角開始發展關係、男主角按奈情慾的戲份);情緒爆裂的情節又快得不像話(女主角遍尋男主角及暗示女主角代男主角贖罪的戲份),就整體結構看來,說是完全丟失節奏還比較貼切,更遑論有些情節根本就是錦上添花,多此一舉!
1.男主角再犯的情節──忍耐部份與實際再犯部份──本可以整合成於同一位女性角色身上(多餘的部份不諱言有令人更加緊張的感受,但若是劇情終歸得行至男主角再犯,只會令觀者對男主角──或人性更加失望)。
2.男主角的人性或悔改之心,其實只要以其再犯後於浴室哭泣的戲份說明已足,自殺情節只會令各情節鋪陳自相矛盾,使人誤會男主角之懦弱無能──連生命都可以輕易放棄,那他到底能花多少力氣於抵抗自身病態的情慾(說到這,最有趣的部份來了,導演洋洋灑灑拍了三小時整的”自由意志”,但描繪男主角生命韌度的堅持或令人心傷的忍耐力反而稀薄碎裂得離譜!)
最後,與其說此片爛不如說是可惜了。此等題材其實真的不容易拍(政治正確),也少人敢拍,社會邊緣人的故事與其深刻的內心景況,確實很容易對觀眾產生衝擊進而反思,或對自身生命產生新的體認,但若是能兼顧受害人的觀感(女性或被侵害人),影片勢必能開創出更大的格局,亦更能豐富影片本身。就此觀點再看一次【The Free Will】,就會明白這部片深深地傷害了曾被性侵的無數弱勢,甚至傷害了期盼能重生改過的社會邊緣人與愛著他們的無數人!
絕大多數的電影,是一種單純的娛樂,但當導演選擇了某種特定題材時,電影應當是一種責任,因為在電影背後不只是虛構的暴虐、簡短的人生,有太多的傷慟不容輕易消費!只要導演多花點心思,尊重真正活在那些悲慘電影裡的真實人生,不啻是觀眾之福,那偉大的成就也會反饋回影片本身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