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8

紐約浮世繪到底畫出了什麼?


  紐約、戲劇、疾病、死亡、意識流、存在主義…,為什麼Kaufman要複製一齣【推銷員之死】?甚至還明目張膽地擺放了一段年輕版的【推銷員之死】在劇中,是崇拜?致敬?妒忌?不甘?

  以Kaufman現今在戲劇界的地位,著實沒有必要挑戰如此這般的難堪,於是我必須承認Kaufman至少是勇敢的!然而意圖如此顯明又為什麼片名不叫【Synecdoche,Death of a Salesman】呢?這當然是Kaufman的聰明之處!『紐約』大概是【推銷員之死】中最受忽略的一個元素,但基於【推銷員之死】已然成形的普世價值看來,紐約確實是一個必要的犧牲。接著我們明白了Kaufman是要向紐約致敬,是要補足其在【推銷員之死】裡的缺失!是要證明紐約確實藏有人生的意義與存在的祕密!

  然後問題就來了!【Synecdoche,New York】是我看過最異質的紐約電影!紐約味淡得幾乎比陳沖【Autumn in New York】裡的大觀園還誇張!除了抹滅紐約一切的地標與紐約客外,佈景紐約更大獲全勝地制約了紐約的實景,但這卻是一部向紐約致敬的電影!Why?

  於是我們只能回過頭看Synecdoche,“提喻法“基本上是一種以小喻大、見微知著的譬喻或寓言技巧,所以Kaufman是要以小紐約/佈景取代大紐約以喻世界?!以慣例看來:小紐約就是Kaufman個人的紐約、私密的腦!主角Caden Cotard既創作【推銷員之死】又以Willy Loman的態勢迷途其中,極其後設地交叉比對著Caden的孤絕與迴圈,年輕版的【推銷員之死】理應標誌著Caden的毫無才氣(個人以為【Death of a Salesman】好在推銷員到底為了什麼要死?年輕版將其必然完全異化為徒然!),卻為其贏得鉅額獎金。致使Caden步入Willy尋求人生終極意義的卡夫卡式宿命,於是我們得出主題為Kaufman以自己的腦“提喻“全面性的創作現象,進而為其尋求意義與理解。

  姑且撇除具體的劇情發展,【紐約浮世繪】複製【推銷員之死】卻又完全忽略其細膩人性與美國夢/碎等論述,取而代之的是Kaufman身為一個作者的困境與掙扎。整部片除了結構迷宮與濃霧般的意識流外,極其後設的自我詰問與瘋狂自溺的懺悔與告解紮實地讓人不快!本片跟大多數探討存在主義的影片一樣的虛無、模糊甚至是閃躲與濫用意象(【I Love Huckabees】還不如【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人家好歹敢把”42”大聲地說出來!!!)。我只能說這是一個偉大的實驗!巨大的迷宮!但很可惜的是連Kaufman都迷途其中!Kafka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的迷途是具有人類普遍性共通意義的!而Arthur Miller的虛無與真空也確實走到了那繳清房貸卻無人居住的家,很抱歉但【Synecdoche,New York】讓我失望得可怕!

  甚至我覺得Kaufman根本就想挑釁Roland Barthes!(作者已死對於作品意義的最大極限!)但要以Caden Cotard與Willy Loman相提並論!真是何德何能!本片連少數值得嘉許的譬喻”心理醫生”都拍得模擬兩可(與Caden出現相同病徵仍只在意自身著作,心理醫生即是Caden本身?)(這裡的問題在於心理醫生這個譬喻的目的倒底是要顯示Caden的敵人是自己?還是心理醫生的無能、草菅人命與Caden的無助根本無異?)。

  其中”著火房”很明顯的是本劇的一大象徵,若此系列場景的處理有著Kaufman一貫的諷刺、訕笑或荒謬,或許這一象徵就能視為某種女性的愛情觀(有/無意識甚至是故意忽略危險地面對情/慾)。而視覺上若是能將畫面處理得美一些(Doubt裡漫天的羽毛,或是American Beauty中飛舞的塑膠袋),那熊熊的烈火才會是Hazel的未竟宿命(電影裡只見骯髒濃煙?!)。

  整部片堪稱唯一的優點之處在於我喜愛的女演員Dianne Wiest一人分飾了清潔婦Ellen Bascomb與女演員Millicent Weems(僅以存在感的強弱暗示人生的虛無與可能性,這才是Kaufman該有的水準!!!),最後更是神來一筆地與Caden對調了身份與性別(同時對調了四種身份/性別!),成功地整理了全片絮絮叨叨的女性意識.,更回頭增添了Caden與畫家前妻的性向指涉,絕妙高招!!!

  最後在失望之餘,還是得稱讚一下中文譯名【紐約浮世繪】取得好極!譯得幾乎好過了原文片名!浮世繪本是一種微觀/宏觀交互指涉的藝術,除了帶出synecdoche以片面喻全面的意思外,更定調生活對於藝術創作之重要寓意、精神象徵及其時代性!(Kaufman試圖以意識流展演生活與藝術間的聯繫與脈絡,但我以為他失敗了!)

附錄一.
『紐約』在【推銷員之死】中其實就是一個美國夢的記號(Willy永遠得在外奔波,無法進紐約的總公司上班!),於此說紐約(無論小大)是Caden的美國夢也並無不可,但除了記號意義外,紐約總還是個現實存在的城市!因此Kaufman對其之異化與忽略實為意象相互箝制的失策!!!再者,若是以此論點綜觀【紐約浮世繪】確實能將所有矛盾合理化,但結論卻成了這是一部向【推銷員之死】輸誠投降之作!!!如此這般的成片意義實在叫人難以置信!!!

附錄二.
這個劇本其實挺適合給Martin Scorsese拍的,愛拍美國夢又擅長簡化故事的Scorsese加上鬼打牆的Kaufman不是一整個精彩可期嗎?到底是誰要害Kaufman叫他自己拍的!!!

1 則留言:

  1. 他真的很常鬼打牆,想到他我幾乎就是想到鬼打牆這件事情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