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05

香水的光影漫射




兩小時又八分鐘的電影
導演Tom Tykwer非但走出了小說改編的框架
更可說是奪胎換骨地與香水原著相輝成德國藝術史上的瑰寶
(導演像是撐開傘架般地拓張了小說的視野.又在結尾處巧妙地收束了力道還原故事的迷人原貌)

影片一開始的/闇黑/
是幕帘是魔域是你看不透的障礙也是你不想看透的未知與恐懼
終至那破題的/鼻/穿透了屏幕
以/光/的搜尋
揭示了葛奴乙的存在與不存在

光影當然是此片的重點
光影也當然是電影的要素之一
但在Tom Tykwer麾下
光影成了是非善惡.看與不看.感知與不感知的有趣濾鏡
--葛奴乙的眼窩有著惡魔般的空洞
於是葛奴乙就成為了鬼怪般的邪靈抑或
那道無以名狀之帘只是隔著人們的不看(不透)漠然不解

觀影時你當然可以因為葛奴乙的來去無蹤而發噱
然而當下訕笑的卻是葛奴乙無味無影的存在感
也當然是其最為深刻的創痛

又或者
在與葛奴乙相關的人們莫名誇張地死去時
你又笑了
更或許
你發噱的同時也正是導演的可怖之處
--關於歧視.政治.權力.宗教.階級.信仰.偽善.情慾.自私.
疏離.寬恕.愛恨情仇.或是更基本也更為龐大的人生意義等命題
導演非但一丁點也無意嘲諷
反而讓你在嬉鬧的情節裡
娓娓地勾勒出我們糟糕且深溺其中的樣貌
好笑嗎
可悲嗎

其實都比不上導演可怕的犀利

為什麼安東(其實不是安托萬)喊了一聲兒子
為什麼人們瘋狂般地醉去
為什麼群眾的暴戾之氣出人意料地嘎然而止
為什麼葛奴乙總是想起第一位殺死的女孩
為什麼冤枉的人要認罪服刑
為什麼葛奴乙要回到惡臭無比的故鄉耗盡他一生最偉大的成就(權勢)換來人們的/殘食/
為什麼葛奴乙後來被嗅到了被看見了陰影變淡了光亮變強了

確實如大多數人所言
是因為愛與被愛(還可由此引申殺與被殺的關係)
但是愛如此抽象如此難以辨識
於是導演誇張了其視覺化的呈現
就怕我們不懂
愛是多麼的繁雜多麼的深刻多麼地易於轉化多麼地難以確知其為愛

電影與小說中最後的香水
皆直指著愛.幸福.天堂.藝術.以及一切的美好與權勢.貪婪
涵括著善與惡
這也就是我要說的好
電影居然能夠完全性地閃避關於政治正確的種種論述
拋棄原諒與寬恕的解套
以口白寓言旁觀冷調的角度探測每一個觀者的意識或潛意識
篩濾出故事中的光影及映照在我們臉上心上的悲喜與自(良)知

香水原著絕對是無可比擬的耀眼光輝
藉著這個故事
我們才得以感受一回如此瘋狂的愛恨嗔癡
氣味知覺也許不那麼重要
但我們確實都像葛奴乙一般需索著愛與被愛

最後
請大家回想一下電影口白的時序
以及影片中各式各樣愛的面貌與其間關聯
相信你們會跟我一樣
感受到無比的震顫與滿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