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童魘"海報)
大衛柯能堡與葛斯范桑兩大加國導演
對於文本的轉化都具有極為風格化的視角
而DC後期的政治性別主題
更是精采地顯示了轉化主旨的超強功力
多數人對於DC的印象都離不開「變蠅人」式的感官挑釁與道德解放
以致每當DC有新作問世
總是會有兩種反應爭執不休
一是熱愛DC式風格的信眾們
在看到「蝴蝶君」、「暴力效應」、「童魘」時
總會忍不住大大地打起呵欠
慨歎DC變了
另一種則是被DC一拳揍醒的衛道人士
雖然這類人口中仍會不停咒罵DC的道德淪喪
卻也是看完DC電影後受惠最多的一群人
其實要討論DC
先要明白他所關心的主題”變異”
(白話一點就是”身為怪胎的恐懼”或是”如何以怪胎定位自處”)
無論DC的恐怖片有多B級
電影氛圍有多麼令人不安
對DC而言
那不過是表現主題的形式
從shivers到暴力效應
DC為我們展示了物種、形體、行為、記憶、意識、心理、人格…等等的變異
從中搜尋頹靡的亢奮、開展疲憊的感官
激起能夠碰觸邊緣的思考
雖然DC的影片常籠罩著一股卡夫卡式的迷霧
但DC的卡夫卡不過是個橋樑、動機
除卻了宿命性的迴旋
延展出各式超越形體的異變
如令最多DC影迷詬病的「蝴蝶君」
既是由形體異變轉而深入心理及情感的異化、交纏
震驚坎城的「超速性追緝」、「X接觸」則藉著生物與非生物的觸碰與智慧
探討行為、意識的幅度及其混亂
暴力效應與雙生兄弟則有著內外的翻轉、認同…等等的人格轉換情節
童魘則以實體(蜘蛛、家的硬體輻射)對位、回溯
試圖探究記憶與情感脈絡的交互影響及其錯置
從風格化的恐怖類型片到近年的政治性別深入鑽探
途中經歷了各式生物客體化/非生物母體化的種種迷亂
一路以來DC就像是個迷途困惑的青少年般
游離於各式極端感官的耽溺之中
接著也正因他的勇敢追尋
不甘於傳統性向定位的反動
我們才得以面見諸多向內深鑿的不凡作品
DC式的肉身禁錮寓言
是反禮教的怒吼
更是性靈超脫前的大崩毀
有機會的話
試試一口氣多看幾部DC的片吧
那個世界的龐雜不亞於卡夫卡
掙扎的流轉更可媲美普魯斯特
我相信已屆65高齡的DC還會再帶給我們驚人的視界
一起期待吧
大衛柯能堡作品年表
1975 Shivers
1977 Crimes of the Future Rabid
1979 Fast Company
1979 嬰靈 The Brood
1981 掃描者大對決 Scanners
1983 再死一次 The Dead Zone
1983 錄影帶謀殺案 Videodrome
1986 變蠅人 The Fly
1988 雙生兄弟 Dead Ringers
1991 裸體午餐 Naked Lunch
1993 蝴蝶君 M. BUTTERFLY
1996 超速性追緝 Crash
1999 X接觸─來自異世界 eXistenZ
2002 童魘 Spider
2005 暴力效應 A History Of Violenc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