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學小飛俠」
作詞:林家慶、作曲:小林亞星、合唱:松江兒童合唱團
《科學小飛俠》這部動畫的原作是吉田竜夫,由鳥海盡三與陶山智負責企劃。
沿襲了《忍者部隊月光》、《世界少年隊》這種「少年少女組成團隊與敵人戰鬥」的架構,《科學小飛俠》在吉田竜夫與九里一平兄弟筆下卻有了嶄新風格的人物與服裝設計,加上中村光毅所設計的各式機械造型,還有以本作首次擔綱導演的鳥海永行對機械的描繪充滿未來寫實風,都大為影響往後SF英雄動畫的取向。
本片當初是以”為低齡兒童拍攝巨大機械戰鬥的動作片”為出發點,但在導入了公害、科學、戰爭等現實中的嚴肅題材,以及角色個性的立體化之後,這些非兒童導向的故事更博得好評,因而得以將預定的一年播映期延長,並成為*龍之子製作的SF英雄動畫類型經典代表作。
本片的製作品質、技術均凌駕於當時的動畫水準(《科學小飛俠》一集的*賽璐珞張數平均為5000~6000張,其中也有超過一萬張的集數),即使距今已30年以上,與今時動畫作品相較亦毫不遜色。尤以第1集「鐵甲怪獸」(ガッチャマン対タートル・キング)最為特出,描繪出如同怪獸電影般的質感。
1977年中視播出時的中文配音員(當時於週一至週五18:00~18:30播出)
孫德成飾鐵雄
馮海飾大明/杜蘭莎
武莉飾珍珍/阿丁/潘杜拉博士/旁白
金石飾阿龍/南宮博士/無名主宰
第一代日文版配音員
森功至/鐵雄
佐佐木功/大明
杉山佳壽子/珍珍
鹽屋翼/阿丁
兼本新吾/阿龍
大平透/南宮博士
大宮悌二/安達長官
上田みゆき/潘杜拉博士
《科學小飛俠》曾多次配音為英文版本,進軍西方的卡通市場;包括1978年播出的「Battle of the Planets」、1987年的「G-Force: Guardians of Space」,與1996年的「Eagle Riders」。在韓國則以《飛鷹五兄弟》(독수리 오형제=Doksuri Ou-Hyungjae)的譯名,於1980年播出。
2000年秋,由偶像團體SMAP扮演《科學小飛俠》的NTT東日本廣告片(導演為執導過《下妻物語》等片的中島哲也)開始播出。(SMAP版的角色分配為:中居正廣/鐵雄、木村拓哉/大明、稲垣吾郎/珍珍、草彅剛/阿丁、香取慎吾/阿龍。)
*龍之子: 吉田竜夫創立的動畫製作公司
*賽璐珞: 於1856年由英國人亞歷山大・帕克斯(1818-1890)發明。於1870年由美國製造公司的登錄商標時被命名為 Celluloid (賽璐珞)。於1880年代後半起,賽璐珞被用做乾板的替代品,當照片膠片使用。
*以上文章節錄自維基百科。
現在誠品音樂館正在熱賣中
科學小飛俠上、下集(每集共24回)
中文字幕、雙語發音(日文及中文)
皆為最原始版本。
(片頭及片尾曲為日文原版)
畫質重新製作修復
懷舊的朋友千萬別錯過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