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四百擊舊/新版海報)
四百擊,其實是法國的一句諺語,意思是頑皮的小孩要挨打四百下,才能消災除魔,變回健康、乖巧的孩子。在電影中,楚浮帶我們跑過挫折、迷惘,跑過了夢幻、天真,跑向不可知的未來。『四百擊』的終點、盧貝松的『BIG BLUE』,說明了海是法國人最最寫實的魔幻,它時而美麗時而可怕,未知卻也充滿了希望…
『四百擊』身為兒童電影的始祖,當中自然齊備了各式家庭衝突與生活困境,但『四百擊』之所以成為定義新浪潮的代表作品,絕非單因劇本體材,而是電影風格化的開創。
楚浮在導『四百擊』之前是法國『電影筆記』的凶狠影評,對影評的概念則師承自與楚浮形同父子的巴贊所倡導的【作者論】,楚浮的電影首重熱情的轉換,他認為拍電影當下的熱情,能轉換成電影中永恆不滅的精確氛圍,於是在我們看著安瑞偷牛奶的時候,同時感到了無比的溫暖與無助,甚至是結局三式鏡位的長鏡頭背影,與那一記撼人的回眸,除了快速地釋放情緒外,更讓我們見識了開放式結局的高級示範,楚浮精密準確的電影語言非但解放了安瑞,解放了電影,更匯整了不同世代觀眾們的生活經驗。
『四百擊』不僅引流了新浪潮,更創造了以安端達諾延續了二十年的系列電影。(年代表中反紅的五部)除了男主角尚皮耶李奧的成長、劇中角色安瑞的生命歷程,此系列更可得見楚浮於創作的轉變以及對於*【作者論】的堅持。
楚浮的電影乍看之下既寫實又傳統,敘事極度平穩流暢,實在很難說是風格化的開拓者,但即是因為楚浮的電影寫實地異常細膩,滿溢著生命力;傳統的戲劇張力中又囊括了極為豐富的情感與視角,更不同於高達一派的說教(辨證),除了親切易懂外,力求保持真誠的楚浮,更使得自己的影片散發著一種獨特的超時性,甚至可以說是奇妙並持續的時尚感。
法國新浪潮一直被譽為電影史上最為重要的黃金時代,自1958年起,同樣出身於『電影筆記』的高達 (Jean - Luc Godard)、夏布洛(Claude Chabrol)、侯麥 (Eric Rohmer)、希維特(Jacques Rivette),開始釋放、扭轉欣賞電影的方式與角度,讓電影開始像詩一般地具有歧義性,進而擴大、加深了今日藝術電影的可能與型態(諸如楚浮的類型寫實、高達的辨證、侯麥的角色文學、夏布洛的複雜人性)。
而定義新浪潮的楚浮最後也標示了新浪潮的終止,1984年執導了25部影片的楚浮因急性腦癌逝世,得年52歲(也有說法指新浪潮至六零年代中期既以消逝,但事實上侯麥於1963年退下電影筆記的總編職務後,才揚名國際!),其後雖然引發了德國新電影、好萊塢獨立電影、甚至是日本、台灣等亞洲電影的新思維創作風潮,但高達、夏布洛皆已鮮少出片,持續創作的侯麥則延續一貫的文學腔調,再難於國際影壇大放光采。
*作者論 : 導演即作家,應該以個人一慣的風格、手法表達一種統一的藝術觀。
楚浮作品年代表
1955【訪客】Une Visite
1957【頑皮鬼】Les Mistons
1958【洪水的故事】Une Histoire d’Eau
1959【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
1960【槍殺鋼琴師】Tirez sur le Pianiste
1961【夏日之戀】Jules et Jim
1962【安端與柯萊特】Antoine et Colette
1964【華氏四五一度】Fahrenheit 451
1964【軟玉溫香】La Peau Douce
1967【黑衣新娘】La Mariee etait en Noir
1968【偷吻】Baisers Voles
1969【騙婚記】La Sirene du Mississippi
1969【野孩子】L’Enfant Sauvage
1970【婚姻生活】Domicile Conjugal
1971【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Les Deux Anglaisies et le Continent
1972【美女與我】Une Belle Fille Comme Moi
1973【日以作夜】La Nuit Americaine
1975【巫山雲】L’Histoire d’Adele H.
1976【零用錢】L’Argent de Poche
1977【愛女人的男人】L’Homme qui Aimait les Femmes
1978【綠屋】La Chambre Verte
1979【消逝的愛】L’Amour en Fuite
1980【最後的地下鐵】Le Dernier Metro
1981【鄰家女】La Femme d’a Cote
1983【激烈的週日】Vivement Dimanch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